文章2707字,閱讀約10min
要問我從健身中學到的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不是肌肉、也不是力量,而是養成凡事都要做計畫的好習慣。一周的肌肉訓練計畫就像在玩「連連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別人的計畫永遠不屬于自己,想要訂制自己的訓練計畫,我們最關心的問題就是一周該練幾次?每個肌肉能練幾次?。今天我們就通過SRA曲線這個概念來了解如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出你自己的肌肉訓練計畫。
文章概要
聊到一周訓練計畫,我們問的最多的話題就是:「你一周幾練啊,一般練多久呢?」。在討論詳細的訓練動作和技巧之前,頻次問題是健身愛好者優先關心的話題。
關于各個肌肉訓練頻率的思考
為什麼我們要考慮一周訓練幾次?因為我們需要休息與恢復。不是所有的肌肉對于訓練的回饋都是一樣的,其恢復速率也不盡相同。理解肌肉所需的訓練頻率是讓你領先于起跑線的第一步,但當人們開始詳細安排的時候,發現訓練頻率不僅僅與訓練本身有關,還與以下因素相關:
肌肉類型參與程度恢復時間超量補償基準線測定退化趨勢....
當人們發現訓練次數背後擁有如此多的變數之後,就開始試圖將一些重要變數歸納成視覺化資料,于是一種直觀的表現形式便孕育而生。以上是在訓練頻率角度上對于肌肉訓練做出的初步思考,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如何將抽象概念以具象化圖表表現出來:SRA曲線。
支配我們一周訓練頻次的關鍵概念就是刺激(Stimulus)-恢復(Recovery)-適應(Adaption)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以SRA曲線進行具象化表現,它描述了兩次訓練之間肌肉所經歷的不同過程。
整個SRA曲線總共分為六個部分
基準線:你目前的身體機能水準,即你進入當前訓練狀態時的運動表現水準
刺激:指你以刺激肌肉而進行的身體活動,例如深蹲、臥推、彎舉等等
疲勞:你在訓練結束後所觀察到的能量及運動表現水準下降,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疲勞並不僅僅是訓練後的肌肉酸痛,你訓練過程中的每一組訓練都會比上一組動作更加疲勞,因此也被歸入此類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