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圈有個經典的智商稅吃法,
之前寫過,健身是一種長壽運動,年齡變大對增肌的影響沒有你想的那麼大。
今天再來說一說, 健身還是一項年輕運動。
20出頭的時候,大家健不健身,其實都差不多——甚至年輕人肌肉練得大,還會更「顯老」,因為睾酮分泌多,會讓男性顯得更成熟。
但畢業以後,健身和不健身的,就會開始在體型上有所區分了,一般我們管這叫「生活的痕跡」。
上圖是張同學會合照。當然,這效果太誇張,因為這個白衣小夥也算個小明星,對身材和皮膚的管理和普通人不是一個量級。而且要我來看,這肌肉量也不夠。
但即使是普通人,很多健身房裡的大佬,你也往往是說不準他們的年齡的。畢竟一身腱子肉就是最好的裝飾。抖音也有大v曬健身前後對比照,不少可以說是逆齡生長,練得好的比整容還有用。
所以健身真能抗衰老?
其實科學意義上的衰老,在多數人的第三個十年就開始發生了。二十到三十歲,是身體從巔峰期進入下一個階段的轉捩點。當然,衰老到成為一個老人,還是有很多年的距離的。這段時間,我們以什麼狀態生活,必然會決定未來如何發展。
●健身影響端粒長度
端粒說起來有點玄,其實就是我們 DNA的帽子,用來保證細胞DNA的完整性。這頂帽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變越小,所以科學家認為端粒長度和細胞衰老是存在關聯的——人有日曆上的年齡,也有生物年齡,端粒長度就是細胞的生物年齡的一種體現。
作為DNA的帽子,端粒當然有很多複雜的影響(身體的特定酶活性、改變氧化應激、炎症和衛星細胞的狀況),說人話就是,端粒會影響和年齡相關的疾病發生率。端粒越長,你健康生活的年限越長。
而運動就能延緩你端粒變短的過程。我大概翻了十幾篇研究,結論都一致:定期運動,身體活動更多的,端粒長度越長。
比如這項2008年的研究,研究人員很嚴謹,特地找了2400名 雙胞胎志願者,統計了他們上一年的運動情況和端粒長度,結論是:即使是雙胞胎,出生時共用了100%的基因,定期運動的比不定期運動的,端粒長度差了88個核苷酸。(Cherkas ,2008)
●達拉斯臥床休息和訓練研究(The Dallas Bed Rest andTraining Study)
再來點有意思的。
上世紀冷戰期間,兩個陣營熱衷于搞航太大比拼。當時有不少火星載人航太計畫,但我們知道,送人去火星屬實有點遠(大概得7個月),這期間宇航員可能要長時間臥床。而達拉斯臥床休息和訓練研究,就是用來測試長時間的臥床對身體的影響。
當時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院招募了5名健康男性在暑假期間參加實驗,實驗就是在床上度過三周。看起來平平無奇甚至很爽的 躺平實驗,結果卻非常糟糕:
三周臥床,讓人停止大部分運動後, 20歲的年輕人靜息心率加快、收縮壓升高、心臟最大泵血能力下降、體脂增加和肌肉力量下降——身體各項指標嚴重下降,研究人員給他們做了8周的恢復訓練才回到正常狀態。
而且這研究還沒結束,30年和40年後,研究人員又把這5名志願者重新拉回來測量身體指標,結果發現,20歲的時候,僅僅臥床3周,身體指標狀況甚至要比他們60歲的狀態還差。如圖,臥床三周的指標甚至差于60歲的檢測結果。
研究人員得出,運動是維持身體年輕的必要因素,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或者說,完全停止運動,對你身體的負面影響可能比年齡本身還要大。
當然了,健身抗衰老的影響因素和研究證據還有很多,畢竟衰老的范疇很大,但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健身都會顯著提高你的生活質量和身心狀況。
-比如改善身體功能:定期阻力訓練的人,無論是 肌肉量、關節強度和骨密度, 心血管功能都會和同齡人有優勢,這意味著衰老的常見疾病:骨質疏鬆、肌少症都會在健身人上來得更慢。
-比如影響外貌:定期運動也可以改善 皮膚年齡和緊致程度;而且健身人群一般脂肪含量更少,腰圍更小,胸背挺拔,看起來也比普通人 精氣神更好。
-再比如對大腦的影響:科學上來說,運動可以 改善情緒,對抗焦慮和抑鬱。鍛煉身體也會順帶讓你鍛煉大腦,減少老年癡呆發生率。
但我知道,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惑: 健美的職業選手為什麼都比較顯老。
職業選手顯老,一方面是因為 高頻率、高強度的訓練計畫、備賽時期近乎極端的飲食、頻繁的賽季和非賽季的切換,都不是人類身體正常需要承受的。
另一方面則是 藥物,生長激素,類固醇都會影響外貌,直接效果就是顯老。
所以可以明確告訴大家,職業健美一定不健康,因為健康不是人家的第一訴求。
但 普通愛好者必須要想清楚,自己健身追求的目標和方向到底是什麼。
如果把健身作為生活日常愛好的話,這是一項安全又性價比高的好運動,返老還童談不上,但讓你維持更長時間的「年輕」、強壯,得以和生活工作長期對抗是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