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偉大的事業,當你去發掘它們開端的時候,總會發現宏偉的起點竟然只有那麼一小搓人。
中國健美的起點是誰?
這個名字你可能非常陌生,趙竹光。
就這樣一個陌生的人,直接改寫了中國健美的歷史。
他出生在清代宣統元年,公元紀年1909年,生于廣東新會,1991年離世。
民國在中國的歷史中是一個很神奇的時期,在很短的時間里英雄與叛徒輩出,各種思潮出現交織,充滿了頹廢,又充滿了積極向上。
在民國18年以前,也就是趙竹光20歲之前,他都是一個默默無聞,沒有人在乎的普通百姓,甚至過得還不如普通百姓。4歲父親偷渡去美國當華工,客死他鄉,10歲母親也因病離世。
缺少了父親強有力的家庭經濟來源和母親貼心的照顧,身體孱弱也是情理之中。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在父親兄弟姐妹的資助下,完成了中學的學業,他尤其愛好文學。
1929年他來到上海,考入了滬江大學,就是現在黃浦江邊的上海理工大學。。在求學階段他通過寫文章和做雜工,在體弱多病的情況下,把大學生活維持了下來。
他自己在書中寫道: 「我絕不是一個如此輕易被屈服于命運之下的人。 雖則當我苦惱的時候,仍免不了在靜寂的深夜里跑到江邊去痛哭,但我哭過仍舊咬緊牙齒來努力。 」
后期的譯制版本
求學期間,他得到了一本改變他一生的書《肌肉發達法》,這是一本美國健身院的函授教材,是趙竹光接觸到,也是後來親自翻譯的第一本健身書。
當時他的一位同學是南洋華僑,同學把這本書贈予他,兩人通過研究技巧,一起訓練。
在當時西方的訓練體系之下,趙竹光的身體狀況明顯改善,肌肉強度也迅速開始顯露。這種變化獲得了同學們的關注。
于是大家紛紛跟隨趙竹光訓練,形成了訓練小組。
「看一眾外國人打棒球,發現到外國的運動員體格魁偉,中國人卻瘦小得可憐,心里難受的很,回到學校后便大膽的向校方提出開設體育必修科的建議,校方開設了健身課安排了一個可供八十多人練習的健身房。 」
滬江大學的前身是由美國人創辦的教會大學,當時很多學生的英語實力很強,能接觸到的外國訓練者和英文訓練資料也很多。
于是趙竹光就組織大家去上海每一個外國健身院去學習,然后把獲得的材料匯總起來。選擇有效的方法,編訂成訓練課程。
同時要求學校圖書館訂閱訓練雜志,還讓早年間去美國的叔父購買《體格鍛煉法》這類書寄到國內,著手大量的整理和翻譯。
隨著知識體系越來越完善,參加訓練小組的人越來越多,趙竹光向學校申請,正式成立「滬江大學健美會」。當時他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是全亞洲最早具有現代意義的健身組織。
這是當時成立時的合影,可以看出當時的器材配置,僅有啞鈴和簡易杠鈴,杠鈴的配重也時固定的
他也沒有想到他創造的「健美」這個次,竟然成為了一個專有名詞,成為一個隨處可見的社會現象。 (很多人現在覺得很奇怪,健美的英文明明是bodybuilding,翻譯過來應該是「肌肉塑造」,沒有說到美的事情,為什麼會翻譯成「健美」這個詞? 那麼現在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因為趙竹光當時就決定bodybuilding=健美,現在不服也沒有用! )
他沒想過掙大錢或者揚名立萬,當時想到的是中華全體人民健康,他在滬江大學健美會開創詞上寫道:
「這是我們的第一聲,不是鹿鳴,而是巨獅的吼,這種充滿生命力的洪聲,可以令醉生夢死的人驚醒。這是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的福音。」
健美會反響火熱,甚至一度獲得當局政府的支持,添置了很多必要的器材,主持聘請外籍老師來授課。
民國22年,趙竹光就職于知名的商務印書館。在館中編審體育類書籍,創刊《健與力》雜志。
這本就是1938年12月第一卷創刊號
當時的趙老身材也印在其中
民國28年,在現在上海南匯路上創辦上海健身房,因為參加的人太多,搬遷到了南京西路。
半年后,搬遷到陜西北路,上海健身學院正式成立。
這是專門的健美培訓班,正式學員達到600人,算上函授學習和一些外籍訓練者,累計超過2000人,算是實現了中國健身的人才播種。
資料源于騰訊圖片
新中國成立后,趙竹光調任上海市體育宮副主任兼市舉重訓練班教練。
趙竹光一生翻譯了大量的健美書籍《體育訓練與健康》、《力之秘訣》、《肌肉發達問題解答》、《最新啞鈴鍛煉法》等等幾十本。
當時對于肌群的認知
其中一些甚至被應用在軍事訓練中。從理論上實打實打造了中國人民學習健美的基礎。
即使在七十多歲飽受鼻咽癌折磨的情況下,趙老依然完成了兩本健美書籍的編寫,甚至堅持一周鍛煉3-5次。「我就是要與癌魔比個高低」
一生成就車載斗量,播下的健美星火,更是可以燎原。
曾維祺(1916-1996),中國舉重協會健美委員會主任,是最早加入趙竹光「上海健美會」的成員,與跟隨趙竹光共同創立了中國最早的健美比賽,創立的時間比當紅的奧賽還要早。
右二
婁琢玉教授(1925-2005),中國健美之父,大力促進了中國健美與國際接軌。
培養了大量健美運動,現在很多老一輩的運動員都曾經向他學習,水天翮老師、張萍老師。婁琢玉教授初學健美的地方就在曾維祺前輩創立的「現代體育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