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藍牛是世界上體格最強壯的牛,同時也是備受歡迎的專用肉牛,發達的肌肉、雕塑般的外形還為這一物種贏得了動物界「健美冠軍」的稱號。
和普通牛相比,比利時藍牛的體型更加碩大,體表覆蓋著一層白色皮毛,中間有藍色或黑色斑點,斑塊大小不一。同等體型下,比利時藍牛比普通的牛更重,公牛的平均體重為1200公斤,母牛的平均體重則為725公斤。
比利時藍牛並非比利時的原種牛,而是由多種牛培育後形成的產物。據資料記載,在19世紀比利時的中北部地方,當地的本土牛和英國的短角牛發生了故事,產生的後代又與來自法國的夏洛萊牛進一步結合,由此就形成了比利時藍牛的前身。
到了1950年,歐洲人越來越傾向于選用肌肉占比大的肉牛,這導致育種方向也跟著發生了變化。真正的突破發生在60年代,在這一階段的育種過程中,一個控制肌肉生長的基因發生了異常突變,導致新一代的比利時藍牛肌肉異常發達,變成了妥妥的「肌肉牛」。
尤其是在肩部、背部、腰部以及臀部,肉塊組織發生了明顯的重疊,呈現出典型的雙肌特徵,極大地提高了肉用性能。這一突變原本在意料之外,沒想到卻高度迎合了消費市場,受到了歐洲乃至全球市場的熱烈歡迎。
基因的意外突變,也給比利時藍牛的命運帶來了變化。在沒有發生突變之前,比利時藍牛原本具備乳肉兼用的生產功能,在發生突變之後,比利時藍牛則變成了徹底的肉用牛。
雖然長相有些怪異,但比利時藍牛的肉質紋理和營養風味著實讓不少人欲罷不能,被先後引入了美國、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
比利時藍牛每天能長3斤肉,肌肉含量比普通牛肉多18%~20%。由于肌肉過分發達,比利時藍牛的脂肪無法正常沉積,牛肉的脂肪含量比其他牛種低了30%左右,膽固醇含量非常低。
剛出生的牛犢體型巨大,給母牛的生產帶來了很高的風險,難產率高達95%以上。母牛的肌肉雖然發達,但是產道寬度較窄,骨盆尺寸也相對較小,分娩過程異常艱難。
因此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不得不採用剖腹產的手段進行人工助產。
但剖腹產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首先,剖腹產會對母牛造成巨大傷害,如果手術進展不順利,甚至可能會導致母牛去世;其次,剖腹產需要專業的獸醫才能完成,這意味著人工成本和工作量的增加。對于養牛業來說,專業獸醫的人才缺口巨大,自然繁殖的順產率實在又太低,這也是很多國家遲遲沒有引入比利時藍牛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