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閱讀約10min
你總會聽到有人說:「我完了命地做有氧,別說體脂了,體重都紋絲不動。」這時候大部分熱人都習慣性的建議ta「加大有氧強度、延長時間、加入力量訓練等等」。問題真的是出在訓練本身麼?答案可能出乎意料的簡單,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除了訓練,還有哪個關鍵因素被你忽略了。
文章概要
即使最近越來越多的人鼓吹有氧減脂無用論,但有氧畢竟會帶來熱量的消耗,難道真的存在熱量瘋狂消耗但體重紋絲不動的奇人嗎?
答案其實很簡單:減肥是熱量出現赤字的結果,有氧運動的強弱長短只是消耗熱量的手段,你還需要考慮攝入熱量的問題
簡單來說:熱量消耗TDEE>熱量攝入就會產生減肥人士最需要的熱量赤字
就像職業單車運動員每天會消耗4-5000大卡的熱量但體重並沒有減輕,這個消耗量遠超普通人,但因為他攝入的食物也是足量的,也就不會出現熱量赤字。
當你轉變觀念開始將減肥從「有氧、訓練」中剝離,和熱量赤字掛鉤時,就不得不提到人們最容易忽略的一部分活動消耗: 非運動性能量消耗(NEAT)
首先NEAT並不是基礎代謝,基礎代謝是人體維持生命所有機能的最低能耗量,不受肌肉活動、環境溫度、食物及神經活動影響下的一個熱量消耗值。
NEAT則是描述你訓練運動以外的身體活動所消耗的熱量,包括散步、做家務、站立甚至咀嚼、神情緊張這些細微運動也包含在內。
NEAT就好比日常瑣碎小事的集合,我們太容易忽視這些小事,但這些小事集合起來包含巨大的能量,對于普通人來說NEAT占全天熱量消耗的30%, 但對于長期久坐的上班族來說,NEAT只占15%,而對于高度活動的人群,則高達50%。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健身的人群總是提倡提高日常鍛煉水準,而不是過度節食來減肥,而網上那些所謂的「專家」總是會告訴我們主要是控制飲食,過度鍛煉並不能得到很好的減肥效果(比如最近短視訊裡經常刷到的有氧無用論)
當一個人在減肥計畫中加入了訓練,但你的沒有因此調整你的飲食結構,你的能量依舊會保持平衡,這就是 熱量攝入補償,但大部分研究專家甚至是教練會相信學員能夠準確的報告自己日常食物攝入量,這就會出現一個讓人困惑的現象: 你似乎怎麼有氧運動,體重都不減(熱量守恆),這時飲食一受到控制,體重立馬就下降了(出現赤字)。 于是大家都開始鼓吹:減肥全靠飲食,有氧是次要的,甚至是無用的。
因此,一小部分人瘋狂有氧訓練後,食物攝入比以前多了很多而不自知,最後開始質疑有氧的可靠性也就能夠解釋了。
除了典型的熱量攝入補償,還有人會進行熱量消耗補償,當你完成一天極高強度的訓練後,你在這天的剩餘時間以及接下去幾天會大量減少NEAT的活動量。
通俗上說,你今天練一次地獄般的高強度訓練,你會用剩餘時間進行補償,比如躺著一動不動,亦或是第二天出現延遲性酸痛DOMs,就更不願意主動進行活動了。這就是熱量消耗補償的問題。
其實NEAT在減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一直被人們忽視,想要增加每天總熱量的消耗,從而擴大赤字從而達到燃脂的目的。
我們都忙,健身不是生活的全部,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長時間低強度有氧是在浪費時間,而短時間高強度的有氧類似HIIT才是有氧的正確打開方式。對嘛?不準確,有氧涉及到很多其他因素,其中就包括了NEAT。
就像上一點提到的,太過于疲勞的高強度訓練可能會導致你能量消耗補償,而長期低強度的有氧又有能量攝入補償的風險,到底如何在不影響NEAT的前提下進行有氧運動才兩全其美呢?
針對大部分現代人都有著繁忙的作息規律,我們可以嘗試進行 一周切分法來使用,將週四切一刀,週六切一刀。
週一至週四:上班的你必須早起,必須去忙碌,上學的你必須跑操、必須值日打掃。這段時間你的NEAT被社會規則強制進行,並不完全受自我主導,這幾天進行低強度有氧例如跑步、單車可以在消耗熱量的同時,包裝NEAT水準的穩定。
週五&週六:週末正式開始,你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這時候NEAT的浮動完全取決于你是否想動,這時候高強度有氧就很適合,類似HIIT的間歇性高強度訓練還會啟動後燃機制,即使你累的一動不動,依舊可以繼續調動脂肪細胞進行消耗。
周日:你可能會同時出現精神疲勞和延遲性肌肉酸痛,同時也不適合再進行訓練任務,NEAT也勢必會大幅下降,怎麼辦?是時候清楚飲食控制這個殺手鐧了,休息日避免能量攝入補償,給一周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話